报道原文:
每天清晨,47岁的黄新霆都会通过“科学大道”,进入“∞”形态标志性建筑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的办公楼,就坐落在这处“科学谷”里。
过去20多年,黄新霆都生活在北京,没想到会与重庆结缘。直到2021年初该院成立,他选择与周晓华教授团队一道,从北京来到了重庆这座年轻的城市,开启了自己不惑之年的创新创业之旅。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是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共同成立。黄新霆是该院工会主席、智慧中西医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团队里,70%以上是硕博科技型人才。
“依托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力量,通过多年积累的海量中医药大数据,我们在重庆完成了第一项任务——推出智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平台。”黄新霆介绍说,该平台包括了中西医结合知识库、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名老中医经验数智化传承系统以及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价平台等产品。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对此,黄新霆提到,“为了实现该目标,全国需配备上百万的中医医师,但基层中医师普遍存在学习慢、记不住、理不清等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医师能力提升的问题。”以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为例,首先解决的是中医诊断的过程标准化、证候诊断的定量化难题,通过对上千种常见疾病进行智能辅助证候诊断和处方,使基层中医快速掌握辨证论治技能;其次,通过集纳从古至今的中西医知识内容和数千名老中医经验,可以构建出一个全面详细的中西医结合知识库。它可以将中西医疾病、中医证候、方剂、医学文献摘要等海量数据集纳在一起,从而让中医师一键即可查询古今中医药知识。再结合名老中医医案数据和专家模型,解决疑难病诊疗痛点问题。“这样一来,70%的标准化诊断加上30%的好经验加持,行业人才培养和传承就有了新途径。”黄新霆说。
目前,该院已与重庆20多家中医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
重庆晚报一厢遇记者 李琅